close

   正值金秋,黃河河套,賀蘭山麓,六盤山下,現代工業崛起,設施農業喜人,城市建設繁忙,回漢親如一家,到處呈現出一派喜人景象。寧夏回族自治區600多萬回漢各族兒女,在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保障下,走出了一條在全國具有典範意義的民族團結進步之路。
   發展經濟改善民生
   自治區黨委書記李建華說,加快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發展,改變貧窮落後面貌,既是一項經濟任務,更是一項政治任務。寧夏牢固樹立“在發展中解決問題”的思想,集中力量、多措並舉,著力破解影響和制約發展的瓶頸。
   回族聚居的西海固地區面積占寧夏的56%,經濟總量卻僅占13%,被國家確定為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為加快當地經濟發展,寧夏先後召開5次固原工作會議,在政策上傾斜、產業上扶持、項目上支持。西海固各縣區也借勢創出特色:隆德縣中藥材種植成致富新途徑,西吉縣馬鈴薯成為農民增收“金豆豆”……
   記者看到,如今的西海固舊貌換新顏,城市凸起樓群,油路鋪進鄉村,生態正在恢復,山野變綠如畫。近十年來,經濟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增速始終高於全區平均水平。
   寧夏落實財政收入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的莊重承諾,每年將70%以上新增財力用於改善民生。
   2012年,自治區區黨委、政府制定最大的“民生工程”,實施百萬貧困人口扶貧攻堅戰略,幫助西海固地區包括58萬回族群眾在內的近百萬群眾脫貧致富:一方面把居住在不適宜生存、不適宜發展地區的35萬群眾異地搬遷至近水、沿路、靠城區域,再通過產業引導、訂單就業等幫其致富;另一方面堅持精準扶貧,加快整鄉推進、整村推進步伐,激發內生動力,讓其他65萬群眾就地脫貧。
   教育入手輿論引導
   自治區主席劉慧說,寧夏長期重視民族團結教育,每年在鄉村開展“民族團結好”主題創建活動,引導回漢群眾致富奔小康;在城市社區開展“鄰居節”等活動,促進回漢群眾增進感情;在學校開展“中華民族一家親”等活動,培養青少年民族團結意識。
   自治區民委主任丁衛東說,由於回漢民族共用漢語言,寧夏各級各類學校同時招收回、漢學生。他們自然相處,共同學習生活。
   今年9月是寧夏區黨委、政府確定的第15個“民族團結進步月”。每年此時,寧夏更是集中運用典型事跡報告、展覽展示等形式和手段,宣傳民族政策法規,宣傳回漢各族群眾團結友愛的感人事跡。
   民族團結的“種子”不斷播入人心。在銀川,回族護士虎蕊7年如一日照顧漢族孤老趙志安;在青銅峽,漢族軍官何健為幫助回族殘疾兄弟李少軍出書,6次動用結婚錢、4次推遲婚期;在固原市,回漢群眾每遇傳統節日,常常互相走動,漢族群眾在家擺宴席時,一般要請阿訇宰牛羊,借回族鍋竈使用,請回族廚師掌廚……
   尊重習俗培養幹部
   9月的一個清晨,記者走進翻建一新的吳忠市銀塔清真大寺,靜穆的清真寺里傳來悠揚的誦經聲,回族穆斯林正在阿訇帶領下禮晨禮……這樣的場景每天都在寧夏3700多座清真寺里不斷重覆。
   寧夏不斷完善民族區域自治配套法規體系,先後頒佈實施清真食品管理等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162件;平均600多名回族穆斯林擁有一座清真寺;遍佈各地的清真食品生產經營單位和清真商業網點,確保少數民族吃上合格放心的清真食品。
   朝覲,是信仰伊斯蘭教的回族穆斯林的重要功課。為方便信教群眾赴麥加朝覲,寧夏2007年開通了空中交通專線,回族穆斯林必須中轉出境朝覲的歷史就此終結。
   同時,寧夏大力培養少數民族幹部,確保少數民族自主管理本地區本民族事務。據自治區黨委組織部介紹,在培養少數民族幹部上寧夏做到了制度化。比如在公開選拔黨政領導幹部和招錄公務員時,採取切塊分配名額或降低分數線等措施,拓寬民族幹部選拔渠道;每年選派一批少數民族幹部到中央國家機關和沿海發達地區掛職鍛煉,有計劃地從基層選調少數民族幹部到區直機關鍛煉。這都為選拔使用少數民族幹部提供了源頭活水。
   目前,全區有少數民族幹部1.14萬人,占幹部總數的27.3%,市縣黨政班子成員中少數民族幹部占29.3%,63%的市縣黨委或政府“一把手”是回族幹部。
   李建華說,少數民族幹部與少數民族群眾有著天然的民族感情,是黨和政府聯繫少數民族群眾的重要橋梁和紐帶。寧夏始終把培養、選拔、使用少數民族幹部作為管根本、管長遠的大事來抓,創造條件讓他們唱主角、挑大梁,少數民族幹部在經濟發展、民族團結、宗教和順、社會和諧穩定中發揮著中流砥柱作用。(新華社記者 孫波 陳曉虎 艾梅福)  (原標題:民族團結促寧夏發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p75tpcvo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